“田父逃难于白,途遇大人救之,感恩涕零。

遂入丝坊为工,习蚕丝技法。

四季不辍,日夜不歇,技得师之大妙哉。”

上官家的族谱上,开篇第一句,如是而已。

由此可知,上官家的祖上,上官田,逃难于白城,入丝坊学习蚕丝工艺。

因其勤勉好学,刻苦钻研,终有大成。

丝坊管事见其可怜,又勤奋好学,便将丝坊后侧的一间偏房腾空,安顿他们一家暂居。

上官田带着老母与妻儿,在丝坊一住,就是一辈子。

上官田,感恩搭救,也深知世道多变化,如果没有一技防身,家眷难以安生立命。

于是,他跟随老师傅学习蚕丝之道,无论刮风下雨,从不偷懒。

从养蚕,到煮茧,从抽丝,到纺线。

看似简单的四个步骤,却凝结着华夏儿女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。

五年一小成,十年一大成。

上官田慢慢在丝坊间崭露头角。

更在1790年的“斗丝大赛”

上一举夺冠。

成为白城丝坊间炙手可热的蚕丝高手。

成名后的上官田,依旧住在那间不大的偏房内。

管事曾问过他,是否想要换一间,或者独立成户。

上官田总是摇摇头,微微一笑。

因为,在他看来,如果没有当年“大人”

搭救,他们一家早就不知所踪,更别说,过上安稳的日子。

这份情,他不敢忘;这份恩,他要报。

此后二十年,上官田勤勤恳恳为丝坊劳作。

遇有多次挖角之人,他都婉言谢绝。

可因当年逃难时留下的顽疾,再加上三十年夜以继日的劳作,上官田带着些许遗憾睡下了。

1815年,上官田的儿子,上官羽,带着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妹妹,决定离开丝坊。

他们在城南十里外,用所有的积蓄置办下一间房产。

孩提时的上官羽聪明可人。

每日都在父亲身边帮忙,对于蚕丝之道颇有心得。

偶然间,他还跟丝坊少爷们一起读书习字。

虽不得大道,但提笔千秋不成问题。

(未完待续)(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)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